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强国有我、劳动光荣 ——2024武汉大学历史系学院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回顾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4-10-21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劳动是收获的根源泉。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10月19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70余名师生,走进位于武汉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农业科研人员的指导下“考种子”,在农民师傅的示范下“割稻子”,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劳动热情,引导大家积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听讲座,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阳逻综合试验基地占地面积超千亩,主要承担了我国各种油料作物的选种育种任务,一年四季会有包括院士在内的不同科研团队在这里开展工作。在这里,农田就是实验室,植株的根茎叶花果、授粉的昆虫、致病的细菌……都是研究的对象。

活动伊始,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科技传播与发展中心主任李俊亲自为师生们做了一场科普报告。他用一组数据介绍了粮食安全与每个人的关系:中国人吃饭离不开油,可最常见的油料作物大豆,我国每年进口数量却超过了80%。专家解释,正视粮食安全并非拒绝进口,而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自身增产,从而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油料专业研究机构,油料所就承担着在该领域的创新使命。总书记要求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科员人员持续努力下,如今我国油菜亩产量相比建国初期已经翻了五倍,全国油菜播种所采用的良种中有约4成源自武汉,我国在油菜品种培育、种植加工等各环节技术水准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如此,油料所的科学家们还培育出“七彩油菜花田”“四季油菜花海”,实现了全年看油菜花、看彩色油菜花,成为我国众多以花为媒的文旅消费领域的热点项目。

【考种子,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接下来,在农业科研人员、大豆育种专家杨中路副研究员的带领下,同学们穿上白大褂,拿起尺子、天平,变身新晋农技员,一起学习“考种子”。考种子并非把种子拿来“烤”,而是用科学的手段去考察、记录种子的性状,获得具有实验价值的科学数据并加以分析,目的是筛选出更好的品种。

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着一株株大豆植株开始分析起来。杨中路老师深入到同学们中间,手把手地教大家摘豆荚、剥豆荚,数豆子,称豆子。同学们按照科研人员的提示,一步步记录数据,完成了3颗大豆植株的考种子任务。

杨中路老师员给同学们讲解道:一颗大豆植株包结的豆子有上百颗,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的考种子数量远超同学们数倍。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完成着这些机械枯燥的实验步骤,一次次期待也一次次失败,但从不放弃。他的讲述也让同学们更加理解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割水稻,不服周的奇招小分队】

下午,一场水稻收割的大比拼在一片金灿灿的稻田间展开。同学们分成8个小组,各自完成1亩地的水稻收割任务。从未干过农活的同学们面对年代感久远的劳动工具——镰刀,一时间都不知从何下手。正在一旁田里干活的农民师傅们主动过来当起场外指导,他们弯下腰一手抓起稻子,一手持镰刀顺势割下,干净利落,同学们有样学样逐渐熟悉地操作起来。

组内,同学们分工协作:力气大的男生负责割稻子,女生负责打稻穗、捡稻子,其他人都是搬运工……就这样,有人累了就有人补位,先前不知所措的割稻小队逐渐运转顺畅起来。合作最为默契的小组竟在1小时内收获了61斤稻谷,拔得头筹。最后,所有小组的收获摆满晒场,每位同学都兴奋地挥动起双手。

至此,一场以科学劳动和农事劳动体验为核心体验内容的劳动教育活动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