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历史学院为2024级研究生新生开展了三场内容充实、针对性强的新生学术训练讲座,旨在为初入研究生阶段的新生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术指引。
一、考古学及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9月11日学院举行了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术训练讲座,由李涛老师担任主讲。
李涛老师分享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求学经历,从第一次参与研究课题的懵懂、到第一次独立承担课题的历练,再到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执著追求,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在此基础上,李涛老师结合个人体会向新生提出了关于科研、研究生阶段学习、个人规划等方面的宝贵建议。
李涛老师强调研究生学习阶段必须要掌握核心的方法与技术,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加深理解。同时,他鼓励同学们要学会正确阅读和有效写作,培养固定的写作习惯,熟练掌握学术写作基本技巧。针对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李涛老师以自身在美国求学时期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为例,为同学们推心置腹地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用长远的规划与准备代替短期的迷茫与内耗,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二是学会管理情绪,培养至少一个兴趣爱好,并通过阶段性的良性疏压放松身心。此外,李涛老师还特别强调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积极联系导师,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导师保持稳定且有效的沟通。
最后,李涛老师耐心解答了新生的提问,强调同学们做研究不要被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所限制,鼓励积极找寻个人兴趣、专长与研究资源的相交点,并提醒大家约见导师前应准备好话题和材料,避免空泛的讨论。
二、中国史专业
9月13日下午学院举行了中国史新生学术训练讲座,由吕博老师担任主讲。
吕博老师以《关于读研究生的一点经验之谈》为题,分享了自己学术路上的感悟与思考。他强调找到一位能够引领自己前行的良师以及持续在个人兴趣和研究旨趣上深耕,对于每一位学术探索者而言都至关重要。吕博老师鼓励研究生应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努力成为人类知识边界的拓疆者。随后,吕博老师针对研究生阶段的成长方向提出宝贵建议: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术进步的基石,同学们应努力与导师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共同促进的和谐关系;第二,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建议同学们在研读专业书籍的同时也要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第三,应养成日常练习写好札记的习惯,清晰流畅的文笔是学术写作的基本要求,通过日常札记的积累,可以逐步提升论文写作的能力。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吕博老师结合自己治学时的亲身体验,深刻阐述了时间、空间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同学们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历史的厚重与魅力。同时,吕博老师提醒同学们应理性看待前辈学者的成就,既要传承学术精髓,也要勇于创新突破,在严格的学术训练中下苦功夫,切忌浮躁与急功近利。
最后,吕博老师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期望,强调同学们在追求学术卓越、严格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身心健康,多锻炼,多思考,走诚实规范的学术之路。
三、世界史专业
9月27日学院举行了世界史新生学术训练讲座,由熊芳芳老师担任主讲。
讲座伊始,熊芳芳老师以法国学者塞尔日·格鲁金斯基(Serge Gruzinski)的著作《历史何为》作导入,深刻探讨了历史研究对个体的意义。她通过分享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的一则轶事,生动诠释了历史研究的核心价值:通过历史中的人和事来理解现实、理解他者、理解自我,得以“通过过去理解现在,通过现在理解过去”。同时,熊芳芳老师结合自身博士论文的答辩经历,建议同学们在论文选题时要紧密结合时代语境,深入挖掘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接着,熊芳芳老师引入了帕特里克·格里(Patrick J. Geary)和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等学者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客观评估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她强调,历史研究者应致力于客观呈现历史,同时结合个人的人生阅历来理解历史中的人和物,这也有助于提升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智慧。
随后,熊芳芳老师聚焦于如何理解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文化和观念差异,为同学们分享了乔治·维伽雷罗(Georges Vigarello)的著作《洁净与肮脏:中世纪以来的身体卫生》以及自己在疫情时期的切身经历,生动展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历史研究者应具备的“了解之同情”,并鼓励同学们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周遭的世界。
最后,熊芳芳老师表示希望大家在研究生阶段不仅要注重学术能力的提升,更要关注身心健康,拥有强大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内核。同时,熊芳芳老师鼓励同学们学会如何认识和了解自己,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学术和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结语
在历史学的浩瀚海洋中,每一位初学者都如同航行于未知水域的探险者,既怀揣着对过往智慧的无限向往,又面临着研究道路上的重重迷雾。幸运的是,历史学院有幸邀请到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良师并顺利举办一系列的新生学术训练讲座,为2024级全体研究生新生在学术入门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宝贵的经验将有助于新生逐渐成长为兼具学术传承与创新精神的历史学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