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上午,首届“美国史青年学者工作法”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315会议室举行。此次工作坊是武汉大学暑期学校“美国种族政治史研习营”的系列活动之一,主题为“奴隶制、种族与美国政治演变”。来自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十多名青年老师和博士生参与了此次工作坊,部分研习营的学员旁听了工作坊。
上午8:30,工作坊准时召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谢国荣教授做了主旨说明。他指出,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直到今日,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历史的重要内容,并在诸多层面影响和塑造着美国政治的演变,因此,我们唯有加深对美国种族政治史的研究,才能深入理解美国历史演变的内在动力。谢国荣教授同时指出,此次工作法只是“美国史青年学者工作坊”的开端,希望美国史研究的青年同行们将工作坊继续进行下去,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以建立一个健康、有活动的学术共同体,推动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整体发展。
上午8:80至11:20,是工作坊的第一单元。与会的研究者围绕“奴隶制、种族与早期政治史”展开讨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李丹副教授论述了1787年《西北条例》第六条中的禁奴条款得以通过的原因,并分析了该条款对美国早期的奴隶制问题演变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的胡晓进副教授认为,奴隶是1787年美国制宪辩论中的关键词,制宪代表中虽然无一人是奴隶,但奴隶的身影却无处不在。在制宪会议的几次关键辩论和妥协过程中,奴隶都发挥了核心作用。奴隶以不在现场的方式,参与塑造了1787年美国宪法的众多重要条款。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郭巧华副教授具体论述了约翰·马歇尔大法官对奴隶制和种族问题的看法,并评价了此看法对美国早期司法体系的影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讲师杜华以1938年邮件运动为例,分析了废奴运动对内战前美国政治的影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候选人邢承吉以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斐逊在阶层、种族和性别方面的悖论为出发点,挑战了美国知名历史学家戈登·伍德关于美国革命激进性的观点。河北工业大学的王海青老师以欧洲化、本土化、多元化的视角,论述了美国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在上午的讨论中,工作坊的成员和旁听的研习营营员还就奴隶制与资本主义、奴隶制与美国早起政治的关系、托马斯·杰斐逊的种族观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下午2:00至5:30,是工作坊的第二单元。与会的研究者围绕“种族问题与二十世纪美国史”展开讨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讲师伍斌论述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移民“美国化”观及其影响。他指出,罗斯福或许非移民“美国化”理念的最好诠释者,但由于其特殊身份与罕有其匹的公众影响力,使他的观念广为流传,进而引领美国大众的移民“美国化”态度,并间接影响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移民限额立法。中山大学历史学院的讲师曹鸿论述了二战后美国的生育政治。他认为,在美国,生育与人口问题虽然关乎私人行为,却总是引发公众争议,与此相关的社会辩论与政治活动贯穿20世纪的政治舞台。二战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在战后纷纷组建家庭,生育率显著上升,出现了“婴儿潮”。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政府与公共组织的介入、社会生育道德观念的改变与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美国社会逐渐出现了一种声音——限制增长以应对人口危机。考察在此前后的“生育政治”,可以为理解美国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生活的此消彼长,国家政治与社会力量的互动与博弈,提供新的视角。太原师范学院的讲师王宇翔系统分析了二战以来洛杉矶华人郊区化的过程、特征和原因,并提醒国内学者以种族和族裔的角度来深入研究美国城市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的博士后梁甲瑞分析太平洋岛民迁往美国的动因、现状以及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张守慧生论述了1949年至1968年间,美国的房地产商如何通过干预房屋的选址和设计、广告和销售策略等手段,推动在住房领域的种族隔离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生巩大松讲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黑豹党针对都市黑人贫民的生存困境和联邦济贫的不足所述实施“生存计划”及其影响。
最后,工作坊的成员和旁听的研习营成员就种族观念的界定、种族与美国现实政治的关系、种族问题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如何将“美国史青年学者工作法”继续下去进行了诸多辩论。参会人员一致认为,此次工作坊起到了很好的开端作用,希望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以后多举行类似的活动,以增加学者之间的交流,帮助年轻学者成长。至此,2018年武汉大学暑期学校“美国种族政治史研习营”完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