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由武汉大学、巴东县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巴东茶志》编修专题会在湖北巴东县圆满举行。会议在巴东县政协主席雷玉龙的主持下拉开序幕。
会议开始,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礼堂教授发表致辞。刘礼堂教授首先对本次会议的举办表示诚挚祝贺,随后回顾了巴东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刘礼堂教授表示,《巴东茶志》的编修是对巴东历史文化的一次全面挖掘和整理,是对地方资源的务实解剖与深入探究,同时能够勾勒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质。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志将系统梳理巴东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地理形胜与风土人情,最后汇聚形成珍贵的文献资料。在编纂过程中,应秉持中国古典修志“存史、资治、教化”的优良传统,重塑中华地域文明的具体场景、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武汉大学茶文化中心将继续发挥专业研究力量,为建设当代文明提供历史依据和学理支撑。
巴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前兵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接着就巴东茶产业发展现状、茶文化底蕴挖掘、茶科技支撑应用,以及巴东茶前期筹备工作四个方面向各位专家作简要汇报。并表示,当前正在全力推进《巴东茶志》编修,已成立编委会、拟订方案并启动史料收集,恳请专家组在体系架构、文化挖掘、三产融合及关键技术等领域给予指导,助力巴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传承。
随后,会议进入报告环节。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时磊汇报了《巴东茶志》的编修工作计划,他首先系统梳理了中国茶志编纂的历史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巴东茶志》的框架设计与特色亮点,例如借鉴《茶经》体例、注重挖掘口述史料等鲜活素材等。最后,宋时磊副教授强调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将积极与巴东各方通力协作,共同打造一部高质量的地方茶文化典籍,以服务巴东“三茶”统筹发展。
与会专家就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建言献策,有力推动了《巴东茶志》编修工作的开展。
江西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主编、研究员王建平首先感谢巴东县提供了本次宝贵的交流平台,他指出,巴东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巴东茶志》的编纂,王建平研究员认为其现有框架逻辑清晰、内容全面,并结合多年编审经验,认为编纂过程中应注重规范、加强史料收集、严把意识形态关等问题,编写者需要始终坚持“述而不论”原则,以确保志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汉论坛》杂志社副社长张卫东高度肯定了巴东县委、县政府组织修撰茶志是贯彻文化自信、落实新时代思想的重要举措,并强调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现长远发展眼光的工作。随后,他聚焦于史料收集这一关键基础工作,认为在有限时间内搜罗海量文献难度极大,因此特别建议在立足本地挖掘的同时,应放眼全国乃至全球,以增强巴东茶志的世界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贾济东教授基于对巴东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早期研究,认为巴东茶产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历史记载的提神功效,而应结合现代健康需求,突出巴东茶的“茶药一体”保健价值。同时,需整理巴东古茶文献记载,并积极对接国家级项目以获取支持,将巴东茶打造成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生产力支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资深编辑、高级记者明海英从媒体人的身份,建议深入挖掘巴东茶产业的历史渊源、非遗技艺和民族茶俗等文化内涵,并从茶农、非遗传承人、返乡青年等微观视角切入,生动讲述红茶产业发展故事。同时,报道还可关注茶饮经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展现茶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成效。明海英记者表达了与宣传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的意愿,希望共同精准有效地做好茶产业宣传服务工作。
巴东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了与会专家的建议,表示将全程全力支持茶志编修的各项工作,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最终目标是在武汉大学的学术支持下,打造代表巴东茶文化高度的传世之作,有力推动巴东县茶产业发展。
巴东县政协主席雷玉龙最后代表巴东县人民政府,诚挚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运用专业的方法和视角,考证巴东茶的起源及其在中华茶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讲好茶与长江古道、名人百姓的故事,塑造彰显乡愁与文化自信的巴东茶品牌;更期待专家们能立足未来,在后续工作中重点围绕文化赋能、品牌建设、科技驱动、业态创新等方面建言献策,提供学术支持,助力巴东茶产业在深厚的文化沃土和科学引领下续写辉煌,使《巴东县志》成为闪耀思想光芒的传世之作。
《巴东茶志》的编修,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深情回眸,更是对这片土地茶韵文脉的时代传承。我们期待,这部凝聚着各方智慧与心血的志书早日付梓,以其翔实的记载、严谨的考据,全面展现巴东茶文化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