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20日,浙江大学“数据驱动下的考古学研究”博士生学术论坛在西溪校区艺术楼顺利举行。我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奥欣悦、吴剑芳参会并分别获评三等奖、优秀汇报奖,奥欣悦获奖论文题为《史前陶器岩相研究回顾》,指导老师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涛。吴剑芳获奖论文题为《史前陶器化学成分研究概述及其反思》,指导老师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涛。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承办,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文科+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协办。论坛共有来自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上海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二十余所机构、高校的杰出学者和优秀研究生参会。论坛设立4个专场,共有28位硕、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汇报,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以及优秀汇报奖3名。
奥欣悦的获奖论文《史前陶器岩相研究回顾》(以下简称《岩相回顾》),关注岩相分析方法在史前陶器研究中的运用。岩相分析是对陶器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揭示陶器胎体微观特征的一种方法。1930年前后,美国考古学家安娜•谢泼德(Anna O. Shepard)运用岩相分析,探讨美国西南部陶器的产地问题。此后,岩相分析在陶器研究中逐渐得到重视,研究对象、方法以及相关概念不断扩展。《岩相回顾》一文对1950年以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将国内外史前陶器岩相研究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重点关注研究话题和方法的转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从研究方法选择与应用、研究假设两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对岩相分析这一在史前陶器研究中已有广泛应用的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为日后更多陶器研究个案工作的开展提供方法学的基础。
吴剑芳的获奖论文为《史前陶器化学成分研究概述及其反思》。化学成分分析是当前陶器研究的重要分析手段。通过文献梳理,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 至90年代的发展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迅猛扩张时期。国内外研究均经历上述阶段,但发展并不同步,存在差异。结合前人思考与自身研究,本文将陶器化学成分研究的不足总结为三个方面,即方法自身局限、研究假设不足、以及与考古学结合不够。随着陶器化学成分研究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有待更多研究补充完善。
学院历来重视创新性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在掌握必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研究兴趣,积极探索不同的研究方向,为研究项目提供科研平台、项目经费支持,助力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及广泛适应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