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研习营特辑】讲座纪要 | 陈锋:财政史、经济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4-08-22

8月22日下午,第九届中国史研习营第四场专题讲座在历史学院第二会议室举行。武汉大学陈锋教授作题为“财政史、经济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徐斌教授主持,研习营特邀嘉宾和研习营全体成员参与,相关专业学生旁听。

讲座伊始,陈老师提问:历史是什么。他认为历史有两个指向,其一,历史是指过去曾实在发生过的事情,其二,是历史文献记载和史学家笔下撰写的历史。研究者需要把握史学研究的通则,在搜集、辨别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用审慎的态度弄清所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尽可能还原历史。把问题说清楚,是历史研究的初阶,然后才能有史学研究的升华。

财政史、经济史研究是专门化程度较高的研究领域,具有繁杂性的特点。不仅研究内容复杂,还需要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对财政史、经济史研究而言,需要注意其基本要求——细微处着眼。陈老师认为,“细微处着眼”有三层含义:细微问题与大问题的结合、学科的融通、字句与文本。

对任何细微问题的考索,要放在较大问题的环链中,小问题是大问题的关键一环,而且是此前学者没有研究清楚的一环,这样的“细微”,才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反之就有堆砌史料、追逐细微末节之嫌、之讥。陈老师以安徽省博物馆藏《顺治五年安徽休宁县契尾》为例,指出从财政史视角来看,契税是一个极为细致的问题,是杂税当中一个很小的税种。或者说,是税收史研究中一个小的问题。但它既与其他杂税如当税、牙税、落地税、牲畜税等关联,也与其他税收,如田赋、关税、盐课关联,更与整个税收体制、财政体制关联。研究一个小的税种可以以小见大,可以从中看出税收与财政的关系,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之后,陈老师以自身研究经验为例,提出清代财政三大宗收入和三大宗财政支出息息相关,背后反映出传统社会没有标准的经济政策,是传统政府在关注财政收入的基础上,照顾到经济管理,并且财政与社会关联紧密。

关于细微问题与学科的融通。这种“融通性”可作两面观,一方面是学科间的融通。财政史作为历史学与财政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财经学界的学者和历史学界的学者在研究历史上的财政问题时体现各自的特色。历史学者注重史实的罗列和考辨,一般不太关注财政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财经学者则擅长理论的运用,缺乏对史料的挖掘和考证。另一方面,是研究路径的融通。财政史研究是制度史研究,财政史研究的主题是相关财政制度的分析,但由于财政是传统社会统治者最为重视的类项,传统社会的经济政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财政政策,财政涉及并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应该遵循财政——经济——社会的研究路径。财政史研究更应该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路径,探讨由财政问题生发出来的各种面向。

关于字句和文本。陈老师以“著”和“着”的区别,以及档案题名的书写为例,强调在利用史料时,需要仔细考辨其中的字句。对于档案材料,需要注意其书写格式和叙事文本,并将档案与其他历史文献相互佐证互查。阅读和利用历史文献时,需要有技巧的关注其中的重点部分。

讲座的第二部分为财政史、经济史研究的支撑,即数据的获取与辨别。财政史、经济史研究中的数据应用与计量分析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涉及的问题很多。没有财政数据,就难以对相关财政问题进行研究,所以说,数据是财政史、经济史研究的支撑。

其初阶,是数据来源标准的选择、数据真假的判断。陈老师以清代前期各朝关税征收数额统计数据为例,指出在阅读和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时,需要仔细辨别其依据的文献,以及数据的统计口径或统计标准的差异。还需要关注历史背景和相关事案的统计问题,需要弄清该历史背景,从而才能确定哪些数据需要被统计。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对档案数据的理解和选取问题,用审慎的态度对待数据统计,尽可能避免数据的遗漏、偏差和错误。

讲座的第三部分为财政史、经济史应该研究什么,即研究模式和结构问题。陈老师认为,财政史、经济史研究入门方法,是查阅相关研究的成果。多阅读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将自身带入思考该研究课题的写作和研究。之后,陈老师分析了多种版本的财政史教材,认为老一代学人就财政论财政的体系建构的研究方法,没有突破制度史的范畴。新一代财政史家在研究体系和研究模式方面已经有较大的改观,将财政史研究框架结构带上新的走向。

财政是传统社会统治者最为重视的类项,财政涉及并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遵循财政——经济——社会的研究路径,既是一种新走向,也是未来财政史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传统语词“国计民生”(财政与民生)在新时期的研究回归,或者说由套用西方财政学理论、框架研究我国传统财政回归到传统的“国计民生”理念。

要想准确把握财政制度,就必须清楚传统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专门的财政项目和机构(漕运、河工水利、盐政、织造)。晚清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地方财政形成的标志值得思考。内务府有较为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较为固定的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有了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家国天下”的模式下仍然有相同和变动。

陈老师总结时提到中国经济史研究十个专题,其中,人口,社会组织与阶级结构,赋役与财政,社会生活与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环境变迁,自然灾害与传统中国社会,中国传统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都是以前经济史著作或教材中注意较少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提问环节,研习营成员就晚清税务司中外管理权,省级财政和州县财政的关系,原额主义以及量化在财政史和经济史中的运用等问题积极向陈老师请教。陈老师对上述提问进行了细致的解答。最后,主持人徐斌教授为本次讲座做总结,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