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加拿大研究分会第19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加拿大研究分会主办,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办。6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相聚珞珈山,交流研讨加拿大研究领域的诸多学术问题,推动加拿大研究长足发展。
11月18日上午,本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在武汉大学振华楼举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潘迎春教授主持开幕式。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回顾武汉大学百卅校史,介绍了武汉大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人文社科研究整体发展,指出在当前时代主题之下,发展中加关系、发展中国加拿大研究的意义重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此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对搭建中加关系理解和合作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杜华教授回溯武汉大学世界史学科发展概况,武汉大学世界史以国际化、开创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孕育新的学术增长点,更有多位学者参与加拿大研究,培养了优秀的世界史专门人才。加拿大在多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促进并推动国内加拿大研究向更高方向发展。
加拿大研究分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唐小松教授致辞称国内加拿大研究成果频出,各类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如火如荼,特别是区域国别学被列为一级学科后,加拿大研究范围也正在不断拓展。加拿大研究会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增进中加交流、促进中加了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拿大研究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年会必将为中加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随后举行大会报告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傅利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余振教授的学术报告《美墨加协定与中国制度型开放》结合我国当下经贸现实,针对性地讲解了美墨加贸易协定相对于NAFTA的一些拓展条款,分析这些条款可能给我国经贸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对我国经贸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的启示。余教授还就应对措施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体现了作为一名学者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
内蒙古大学魏莉教授在她的报告《中国加拿大文学研究成果与展望》中梳理了中国加拿大文学研究及教学的历史沿革,介绍了中国加拿大文学各个时期的研究重点及特点,指出了意识形态对中国加拿大文学研究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加拿大文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的趋势。
四川大学苏德华副教授的报告《加拿大传教士吴哲夫在四川的本土化办学思想及实践(1913-1923)》通过生平、 经历、 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及影响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的加拿大传教士吴哲夫,向大家揭示了关于加拿大传教士鲜为人知的事迹,为加拿大研究提供了另一个值得挖掘的研究视角。
福建师范大学贺建涛副教授的报告《茶叶与加拿大英国认同的构建(1716-1901)》以茶叶为切入点,小小的茶叶大有乾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联邦对其成员的政策,也可以被用作考验忠诚度的一种政治工具,这为加拿大的身份认同研究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北京大学陈燕萍教授就大会报告进行评议,认为各位专家从各自领域出发,结合了知识性、专业性和趣味性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会的各位加拿大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师生从中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11月18日下午,与会代表分为三个组别进行研讨。讨论的主题涵盖加拿大语言与文学、加拿大历史与外交、加拿大经济、政治与法律等多个领域。其中,文学研究板块具备开拓性,既有对大家耳熟能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特伍德和门罗,或是布克奖得主翁达杰的最新作品的分析,还有对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白光华或是来华传教士吴哲夫的史料爬梳,也有从文学和艺术的关系出发探讨二者的转化关系;历史与外交板块在研究题材的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开拓,详细分析了加拿大独特的第一民族(印第安种族)、环境史或是宗教政治体系与其近邻的异同点,而且在论述的深度上也有了很深的钻研,例如从一种贸易分析了加拿大建国之初或是一战前后及其宗主国英国的关系,武大博士生张楠、研究生刘思佳的关于加美水环境的论文也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经济、政治和法律板块的多篇论文则突破了质化研究的框架,基于文献、数据开展了量化研究,对种族歧视、矿产研究、能源概括等多个议题进行了全新维度的解读。
共话加拿大研究传承,共促加拿大研究创新,共推加拿大研究发展。与会学者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加拿大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亮点元素,推动加拿大研究在高层次、跨学科、多领域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个小组的选题充满现实关照,发扬学科传承,为在场所有人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文化盛宴。
大会闭幕式由加拿大研究分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唐小松教授主持。闭幕式上,三个小组的代表对本组研讨的情况进行了汇报。中国传媒大学舒笑梅教授就本次会议主题及分组讨论的发言作学术总结,舒教授对本次大会中青年学者的涌现感到欣喜,她指出本次会议发言视野开阔,涉及面广,提交的许多论文都能自觉从中国学者的立场出发,直面中国的时代问题,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与会学者以整合性的视角直面当下的生活世界,用跨学科的思维分析复杂问题,契合了近年来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的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发展要求。下一届年会承办方是四川大学,与会代表相约两年后在成都再会。
撰稿|于淑文
供图|石莹 高丽玲 于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