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沙龙纪要|【历史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午餐沙龙第二场】 胡譞: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冲突与对话——以1566年巴黎公开神学辩论会为例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3-11-20

2023年11月15日中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午餐沙龙第二场如期举行,青年教师胡譞以《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冲突与对话——以1566年巴黎公开神学辩论会为例》为题,分享了她对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一个个案所进行的研究,学院十余位青年教师和部分同学参加了此次沙龙。

沙龙伊始,大家共进午餐并互相交流经验,气氛融洽。午饭后,胡譞开始分享她的研究。她先介绍了选题缘起,即:一份较为完整的、记录了1566年巴黎公开宗教辩论事件的文本。其次,她大致介绍了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法国宗教战争中的暴力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冲突中新教与天主教双方如何共存的问题也日渐受到学界的关注,而对于宗教对话这种共存形式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仍然很少。她认为,通过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在整个社会陷入冲突与暴力的背景之下,在和平敕令的约束之下,一场和平的宗教对话会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进行,宗教对话又在宗教冲突的整个大环境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等问题。

其次,胡譞对于欧洲以及法国的公开宗教辩论会的背景进行了考察,并将其置于法国“宗教宽容政策”的视阈下去分析。她提到了1561年普瓦西(Poissy)会议的失败对法国国家宗教政策转向所造成的影响:美第奇皇后与查理九世基本放弃拟定的“宗教和谐”政策,转向“政治和谐”。普瓦西会议对于法国境内的宗教辩论现象也产生不小的影响,成为了其后诸多民间公开宗教辩论会的一个参考范本。

第三部分,她对1566年巴黎宗教辩论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文本分析。分析了1566年在巴黎这样一个以极端天主教所主导的城市进行一场宗教辩论会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并且分析了会议召开过程中天主教与新教互不相让的态势,以及双方通过出版会议记录所进行的自我宣传以及对彼此的诋毁,讨论了辩论内容的无效性与针对性。最后,胡譞总结到,此次辩论会反映出法国宗教宽容政策面临的具体问题:即使有1566年《昂布瓦兹和平敕令》的约束,两个教派的相处仍然剑拔弩张,和平对话十分困难,法国社会因为宗教冲突而产生的撕裂具体到家庭内部、朝臣之间、以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一次又一次战争的破坏下,宗教对话最终不可挽回地走向宗教分裂,宗教和谐亦不得不让步于宗教“容忍”政策。而这一过程也是近代早期法国社会走出宗教、走向世俗化的一个重要的过程。

分享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就胡譞的演讲内容进行了讨论。杜华老师问到,为什么法国的宗教战争相比于德国于英国等其它欧洲国家会更加暴力?胡譞认为,法国宗教战争相比于其它国家更为暴力,主要原因是因为法国的王权式微,在亨利二世死后,宗教战争期间的两任国王都是年幼继位,由皇太后美第奇摄政,国家权力动荡,无法以强有力的手腕去稳定社会各方的力量,社会矛盾与冲突最终走向白热化而导致暴力。刘颖洁老师问到,这次宗教会议对法国的宗教冲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胡譞提到,宗教会议与对话的形式与内容,实际上是宗教冲突的体现,它反映出了新旧教派之间的坚固壁垒,也是宗教和解多次尝试仍然无法达成的原因所在。卿倩文老师问到,法国的宗教暴力是否反映到民间层面?胡譞回答到,法国的宗教暴力确实反映到了民间层面,也有新教徒在天主教神父的讲道煽动之后被杀害,法国宗教战争不仅仅是贵族军事层面的战争,还是一场社会层面的冲突、对立与暴力。赵涵老师认为,对于这次事件的解读应该延伸到会场之外,结合整个社会环境来对这个小的会场进行分析与解读。对此胡譞也表示认同,此次事件发生的空间虽然小,但是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的解读,能使此次事件的分析更加丰富、鲜活。李龙俊老师问到,为什么在这样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新教徒仍然愿意去巴黎赴会?胡譞回答,因为新教牧师在当时处于弱势,他们需要借助这次机会来争取贵族的支持。并且会议的起因便是天主教与新教贵族之间的较量,因此,新教牧师的赴约有世俗权力的保障。此外,前去参会的同学们也与胡譞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活动最后,杜华老师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并且感谢胡譞老师的分享,也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参与。